2015年11月29日

朝見、頌讚、親近神(下) - 蔡宇葳牧師

復習一下,在第一部曲靜候 上帝的話裏講到奏樂和宣召的力量

奏樂:在於表示禮拜『已經』開始。是幫助我們全心全人迎向上帝,一旦進入禮拜堂,與其他會眾簡單問安後,前奏開始即應停止寒暄談話,最好立即安靜虔誠地默禱:為自己,為講道者,為事奉者祈禱。

宣召:司會者當以明亮,充滿信心但嚴肅的態度來宣讀。是上帝藉宣召邀請我們來到祂的面前,我們當心存感謝迎向上帝。


所以在奏樂和宣召中,幫助我們心思意念從俗世轉向上帝,需求平靜。

賽6:2-4
6:2 其上有撒拉弗侍立,各有六個翅膀:用兩個翅膀遮臉,兩個翅膀遮腳,兩個翅膀飛翔;
6:3 彼此呼喊說:聖哉!聖哉!聖哉!萬軍之耶和華;他的榮光充滿全地!
6:4 因呼喊者的聲音,門檻的根基震動,殿充滿了煙雲。

一、「全人投入  頌讚上帝」

以賽亞看見寶座四周眾撒拉弗侍立,各用兩個翅膀遮臉、兩個翅膀遮腳、兩個翅膀飛翔,彼此呼喊頌讚上帝。撒拉弗,此名是“燃燒”的意思。撒拉弗的本分任務,乃是護衛寶座,天使們的頌讚詞,同時也是一種宣告,我們可以看到天使首先宣告上帝是「聖」,「聖哉」意指從一切有罪和邪惡的東西分別出來。

三次的重複表示神的聖潔是獨一無二的,最極致的。且是「萬軍之上帝」,並「榮光充滿全地」,這樣的宣告正是天使對其信仰的告白,也就是我們程序當中的信仰告白。撒拉弗的讚美方式,則含有信仰告白、啟應與讚美的意味。

信仰告白

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信仰告白會用使徒信經、尼西亞信經和台灣基督長老教會信仰告白,都有印在聖詩本的前面。信經用簡明扼要的方式陳述信仰的基本內容,是正式、有權威的基督教信仰要點。

(1) 尼西亞信經:

基督教會歷史中最早由大公會議制定的信經,為了對抗當時的異端亞流主義,經由教義的推理與爭辯,用神學的術語表達的信經。

(2) 使徒信經:

起源於初代羅馬教會的洗禮文,目前的形式大約在第七、八世紀確立下來,是西方教會傳統中重要的信仰告白,內容是對救贖的真理與事實的宣認。

(3)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(PTC)信仰告白:

1970年代,PCT 發表三個宣言「對國是的聲明與建議」、「我們的呼籲」、「人權宣言」之後,教會內外爭議紛起,在這種情況下,教會遂決定擬定新的信仰告白,一方面重新整合教會內部的信仰了解,另一方面也對社會大眾說明 PCT 的信仰內容。

1985年第三十二屆總會接納通過。

PCT信仰告白強調對於鄉土的認同,「教會…是普世的,且根植於本地,認同所有的住民,通過愛與受苦,而成為盼望的記號。」「我們信上帝賜給人有尊嚴、才能以及鄉土,使人有份於祂的創造,負責任與祂一起管理世界。

所以當我們告白時,不但再次以檢驗自己所信,也又一次以堅定地口吻向上帝及眾人告白。透過信仰的告白,去宣告我所認識的上帝與我所確信的上帝是誰?以及我們的角色與責任是什麼。

所以你可以讀或背誦,並要意識到使徒信經內容正是自己的信仰,且要朝此方向更精進。

啟應文

從賽6:3看到「彼此呼喊」天使以彼此呼應的方式來頌讚,這是啟應的一種典型,也因此啟應文本身,也是一種歸榮耀於上帝的頌讚詞,透過司會的啟、會友的應,我們從這當中來歸榮耀於上帝。

禮拜中的「啟應」是一種群體間用唱或讀,信徒間彼此呼應,共同回應上帝的信仰表現。啟應文以聖經章節為內容,在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《聖詩》當中,從聖經摘錄了四十篇啟應文作為禮拜時的「啟應」之用。啟應時應以祈禱的心同聲且清楚地對唸。

啟應的新約聖經基礎,乃建立在保羅寫給以弗所教會的書信 5:19「當用詩章、頌詞、靈歌彼此對說,口唱心和地讚美主。」的經文上。彼此對說與口唱心和,不但可以在禮拜時表達出敬拜上帝的熱情和光輝,還可以展現出共同禮拜的意義。

讚美敬拜

繼續來看賽6:2-4,這邊記載到有撒拉弗天使出聲呼喊並頌讚上帝。天使呼喊「聖哉!萬軍之耶和華!他的榮光充滿全地!

這是一種歸榮耀於上帝的頌讚呼喊,也就是等同於我們在禮拜中的讚美, 許多初到教會的人對教會的第一印象是;基督教是吟時讚美的宗教。

音樂是人類表達情感常用的媒介,在聖經中也不斷看到以色列人、大衛、還有在新約裡面有許許多多提到「唱詩」,聖經其中甚至有一卷書「詩篇」就是詩歌的合集。由此可看出猶太人本身就是個充滿音樂特色的民族,而基督教承襲了這樣以音樂為讚美神的管道的傳統。

牧師初到教會時就是被詩歌感動著。的確因著上帝豐富的慈愛,基督徒在上帝國裏享有讚美的喜樂,難怪我們是以讚美的詩歌,旋律貫穿整個禮拜,因此我們應學習從開始到結束,都心存感謝忠誠地唱歌讚美上帝。

對撒拉弗來說,好像天大地大的災難或人間問題,都不足以與他們的讚美來抗衡,在他們的眼中,他們唯一能看到的乃是「聖哉聖哉聖哉,萬軍之耶和華祂的榮光充滿全地。」這意思就是說,充滿全地的乃是耶和華的榮光,而不是以賽亞的憂心或猶大帝國的危險處境。

這也正是我們禮拜的精義,就是以神為最重要者,倘若我們看我們自己的憂心與問題比上帝還重要,那麼我們的憂心與問題就成了我們的上帝;而上帝,只不過是一位我們正要找他來解決問題的僕人或工具罷了。

所以當我們在禮拜中用詩歌讚美上帝,那都是歸榮耀於上帝的一種表現,唱歌的對象是上帝,而不是做禮拜的會眾,更不是面對「觀眾」。

禮拜的中心與終極的指向都是上帝,或許有時我們可能會因為某些人為因素而去教會,去禮拜,或甚至不去教會,不去禮拜,無論如何,我們都不能忘記,禮拜的中心是『敬拜上帝』。

因此,敬拜的態度更是我們我們要好好來學習的。

重新來看 以賽亞書 6:2 其上有撒拉弗侍立,各有六個翅膀:用兩個翅膀遮臉,兩個翅膀遮腳,兩個翅膀飛翔;以翅膀遮臉,表示不敢看神,隱藏自己,乃是敬畏的表現;以翅膀遮腳,表示謙卑不配,不顯露自己的肉體,不靠肉體的辦法來服事;以翅膀飛翔;表示遵行神的命令,執行主的旨意,完成主的託付及服事的工作。

頌讚上帝不必顧及顏面尊榮或雙足卑下,只要全人全心頌讚上帝。這種讚美的純度,可說是百分之百。牧師不管在台下、在主領在配唱都是一樣的態度,全然敬拜。

耶穌在 約翰福音 4:24 與撒瑪利亞婦人的對話提醒我們,凡是以心靈和誠實,來敬拜上帝的,都蒙祂所悅納。

在聖經的啟示裏面,「敬拜」是對創造者、生命的源頭、人類生存的供應者、保護者、支持者、身體靈魂與生命的救贖者所致最崇高最尊貴誠心的敬意。

所以聖經告訴我們,「敬拜」是要誠心誠意,用敬虔的態度表達對神的敬意。所以我們應當明白禮拜過程中各項行事方式的意義,希望藉著禮拜使個人真實地經歷上帝的同在。態度決定一切,因為無論是用何種形式敬拜讚美,都必須是用心靈誠實來敬拜祂!

耶穌也在 馬太福音 15:7-9  斥責表面地敬拜神的人:假冒為善的人哪,以賽亞指著你們說的預言是不錯的,他說:「這百姓用嘴唇尊敬我,心卻遠離我,他們將人的吩咐當作道理教導人,所以拜我也是枉然。

讚美敬拜,就是撒拉弗本身的存在意義與價值。
也是上帝兒女本身的存在意義與價值。

賽  6:4 
因呼喊者的聲音,門檻的根基震動,殿充滿了煙雲。

因為撒拉弗本身即是全身燃燒/ 熱情如火,故在此,這煙雲比較像是在讚美時所吐出的,可以想見的是,這些撒拉弗的讚美都是盡上自己的全部生命力在做的。有關會眾吟唱聖詩的態度,衛理公會的創始人約翰衛斯理(John Wesley)提出五項建議:

  1. 每一個人都要唱,不要被軟弱和憂慮所阻擋
  2. 要拼命地唱(是盡心盡性盡意盡力地唱,但不是用嚷的),不要怕被別人聽到。
  3. 要謙卑地唱,盡量與別人調和。
  4. 按照拍子正確地唱,勿太快也勿太慢。 
  5. 要用屬靈的唱法,每唱一句都要仰望上帝。 

此外

  1. 記得『旋律重要,歌詞更重要』,因此會眾(特別是聖歌隊)在讚美時,要努力表達歌詞的意思。
  2. 禮拜的聖詩最好配合講道聖經,較難或較不熟悉的曲子,最好能事先練習。所以我們在會前要先來練今天禮拜所唱的聖詩。
長老教會2009年的新《聖詩》經過二十八年的時間,在將近百位的牧長、詩人、音樂人、助理的努力蒐集、創作、翻譯、編輯、整理之下終於完成。這本共收錄73個國家650首的聖詩,歐美聖詩約佔50%,台灣25%,第三世界也佔25%之比率的理想,符合歷史性、現代性、多樣性、普世性、本土性/適況性、禮儀性。

吟詩不是『等人』來聚會的活動,則將失去讚美的意義。參與禮拜的態度應該是『誠心預備迎見上帝』,應該是人等上帝,不是讓上帝等人。

二、「潔淨自己  親近上帝」

以賽亞書 第六章5~7節
5 那時我說:「禍哉!我滅亡了!因為我是嘴唇不潔的人,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,又因我眼見大君王─萬軍之耶和華。」
6 有一撒拉弗飛到我跟前,手裡拿著紅炭,是用火剪從壇上取下來的,
7 將炭沾我的口,說:「看哪,這炭沾了你的嘴,你的罪孽便除掉,你的罪惡就赦免了。」
敬拜完會帶出悔罪

以賽亞雖已身為先知神僕,常常傳講神的話,卻仍承認自己是「一個嘴唇不潔的人,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」。我們應沒有人敢說,他比先知以賽亞還聖潔吧!先知以賽亞就是在經歷到上帝的聖潔與榮光之後,立即發現自己是滅亡了,是個嘴唇不潔的人,又住嘴唇不潔的人的中間。

他知道自己與自己周遭的人,都是該受審判該遭災禍甚至被判死刑的人。這裡的文學結構所顯現的一個張力便是,人與人比,不覺自己污穢,甚至還能使人自義;但是當人與神相會遇時,神的聖潔與良善立刻凸顯了人的污穢與罪惡。

在此,以賽亞六章的經文好像在告訴我們,人若在與神的會遇過程中沒有感受到這個張力,則等於人根本沒有見到上帝。現在他來到威嚴聖潔的神面前,深感自己品格上的虧欠。當我們接近神的時候,也會有同樣的體驗。可見,禮拜中含有真實的認罪與被赦罪,乃是一個真實與神會遇時所產生的一個結果。

認罪悔改、領受赦免、潔淨自己,這是深沈的敬拜,也是親近上帝的途徑。

禱告

當以賽亞接觸到上帝那樣的神聖,他也馬上會意識到「我是個嘴唇不潔的人,又住在嘴唇不潔的民中」,而吐出這種為自己個人與為社會代禱的認罪;神主動把先知潔淨了。他自知需要也如此接受撒拉弗用火炭沾其口,來宣告「你的罪孽便除掉,你的罪惡就赦免了」。

壇上取下來的炭代表神的恩典潔淨人心的能力,也象徵品格的改變。撒拉弗所宣告的赦免卻包含「罪孽」與「罪惡」。上帝所給赦罪的恩,是超過以賽亞自己所能想像的。

這一個部份就是禮拜中認罪的程序。一般在我們長老教會的傳統中,講道前的祈禱,通常就是一個認罪的祈禱,這是透過司會的禱告,由司會帶領全體會眾,一同向上帝認罪並祈求憐憫。

這稱為我名下的子民,若是自卑、禱告,尋求我的面,轉離他們的惡行,我必從天上垂聽,赦免他們的罪,醫治他們的地。(代下7:14)

如今我們得基督十架寶血潔淨,只要認自己的罪,上帝是信實、公義,必要赦免我們一切的罪,而使我們與上帝之間沒有阻隔,更加親近上帝。

在等候、待降時,教會的佈置有著傳統特色。所採用的顏色是紫色或藍色,紫色表示「反省悔改」的意思,提醒我們都是罪人,不配迎見上帝,需要悔改,為自己的罪憂傷,仰望主的拯救。

因此,在我們準備慶祝救主降生之前,當先領受上帝的赦罪之恩。